艺术学院22级非遗方向研究生考察“黟山派篆刻” 非遗项目

时间:2023-04-25浏览:139


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地方非遗项目的发掘与保护,2023421日,艺术学院22级美术专硕非遗专业研究生王慧敏、张古月与陈国栋老师赴蚌埠书法篆刻家郑家武老师工作室进行以“黟山派篆刻”为主题的实地考察,对该项目的基本内容、分布区域、历史渊源、相关工具、代表作品、传承谱系、各时期代表性传承人、主要特征、重要价值以及主要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了解,通过面对面采访、现场示范的方式让团队快速了解到安徽有地域性特色黟山派是以清末书法篆刻大师黄士陵为宗师的篆刻流派,在篆法上吸收了铜镜铭文、诏版书等古代文字、技法上以切刀法为主、风格上追求“无一划不光洁”的审美特征,传承有序,符合五代百年的非遗申报要求,具有悠久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典型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项目。

下午,团队在郑家武老师工作室展开了有关其对黟山派篆刻传承情况的交流。郑家武老师给大家简要介绍了黟山派篆刻的传承谱系、基本特征和创作过程,并现场进行了作品展示和该项目书刻技艺的具体实践,让大家直观的感受到黟山派书刻技艺的魅力。王慧敏就黟山派篆刻与书法的关系?黟山派之谓究竟为何意?从事该项目的传承者经济收益如何?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张古月就蚌埠地区书法篆刻家的分布情况、技艺特色和艺术价值进行了咨询,此外,郑家武还运用篆书题写了部分汉画像砖的拓片,让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笔墨情趣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访谈中,大家既深切地感受到传承人对自己所在领域的真挚情感,也了解到传承者普遍对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认知不足,对非遗传承人的申报路径和要求存在畏难情绪,以及对当下基层保护单位对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的诸多疑惑。这也让非遗专业方向的团队成员感觉到自身专业的重要性和自身知识转化的迫切性,认识到学习非遗只有理论结合实际、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中积累,才能清楚的认识到非遗的本质规律和价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快的进入到学者的立场和角色参与到非遗发掘、传承、申报、保护的工作之中。认识到帮助传承人进行非遗项目的申报、配合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做好非遗项目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不仅是自己非遗方向应知应会的专业知识,也是每一个“非遗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为保存本民族共同的文化技艺和知识财富而发力。



考察活动的尾声,团队成员鼓励郑家武老师到所在区域的文化馆进行“黟山派书刻技艺”这一项目的申报,主动表示愿意配合郑老师进行申报书文案的撰写、图片及重要技艺短视屏的采集、宣传等工作,并要求向郑老师学习黟山派书刻技艺,以便更深刻地了解地域性优秀文化,做地方文化的传承人和保护者。(撰稿:王慧敏;拍摄:张古月;审核:许心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