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财经大学隆重召开

时间:2021-10-30浏览:838

        10月29日上午,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安徽财经大学主办,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承办,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民族艺术》杂志社、云南大学协办的“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财经大学开幕。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艺术人类学与民族发展”,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冯德连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秘书长张喆先生,《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乌克兰学者卡秋(Tkachenko Kateryna)博士、巴基斯坦学者乌默尔(Umer Shahzad)博士等国内外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上午8时,“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安徽财经大学求真楼报告厅举行,本次开幕式由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魏国彬教授主持。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冯德连教授致开幕辞。致辞中,冯德连教授代表安徽财经大学向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介绍了安徽财经大学近年来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办学特色。他强调中华传统艺术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对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学科发展,以学术研讨会为平台交流学术思想、分享学术成果、开拓学术视野,推动艺术人类学与民族发展。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中国艺术人类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符合当前国家提出的新文科建设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中国艺术人类学坚持田野考察,面向中国社会实践,其关于“非遗”、手工艺复兴及艺术乡村建设等研究,契合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

        

        接下来,是大会主题发言环节。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教授,在热烈的掌声中,作了题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她对中国艺术人类学不同时期的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以及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总体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总结,引起了在场学者以及广大师生的强烈共鸣和积极讨论。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王杰教授作了题为《没有翅膀的天使——中国乡土文学的审美人类学根据》的报告。他指出,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乡土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现象,运用审美人类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审美价值、社会意义及其传达和实现机制展开研究。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下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报告中指出,当代文化形象设计在不同社会文化观念间彼此交通、互渗、共融,处于被不断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将文化形象设计视为具有更大社会关怀的理论性实践,让更多的人接纳和认可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时代性和空间范围限制的传统文化。同时,符号及其形象化的呈现,解读和诠释文化符号和形象资源使其具有共享的可能性。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作了题为《文化变迁与傩文化的当代传承》的报告。他从傩文化源起、延续及特征、傩文化的思维“逻辑链”、影响傩文化变迁的因素、傩文化的当代处境、傩文化当代传承的价值、如何传承傩文化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傩文化作为“活化石”价值、傩文化自身的生存策略以及傩文化所含的民众智慧等问题。

        南方科技大学王晓葵教授在题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重建》的报告中指出,艺术不仅直接对重建日常生活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对“生活感”的反思,再现人类生活中原来被遮蔽的日常性构造。灾害击碎原来的浑然一体的生活世界,让其裸露出无数断层和碎片。而艺术通过对这些断层的描绘和对碎片的拼接,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提供了再造日常的原型和模本。

        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在题为《民族认同的艺术写照—从内蒙到山西考察拓跋魏王朝的汉化历史遗迹》的报告中指出,“民族认同”首先是从身份认同出发,这其中事关“公民性”与“族裔性”两种民族认识的模型。现代多民族国家在理念上都有统一的国家“公民性”认同,用我国古典哲学观来作概括,乃是“和而不同”,其“和”是“公民性”的纽带,构成公民身份的主体认同。

        中央民族大学刑莉教授作了题为《草原民族与自然和谐生态审美观》的报告。她认为,在草原上生命与生命的长期持久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的和谐美、生命美一方面与生态环境相和谐,另外一方面表现出人的心性美。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应重在改变人与自然的敌对关系,重塑自然的尊严和人美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发表了题为《民族志调查与民俗艺术品收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类学研究所馆藏民俗文物为例》报告。他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馆藏民族文物为例,论述民族学田野调查与民族文物收集工作的关系,并对目前留存的部分民族文物的类型、功能、特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在《从“族群-地域-定点”到“民族-区域-多点”和“走廊”连通“板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面向“多元分层一体格局”的跨世纪转型》的报告中,以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与传承过程为对象,结合田联韬先生师生的学术研究实践,从一个局部侧面入手进行微观学术史的跟踪、分析和探讨,反映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分层一体格局”。

        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进行了评议总结。他们指出,本次研讨会对于艺术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之深刻、影响之广泛是空前的,学术研究应该多交流、多沟通、多批评,以促进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能够长久健康发展。

        下午6时,本次“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日会议圆满结束。研讨会主题发言专家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的学术盛宴,现场学术互动热烈,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效果。

        据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于2006年12月23日。学会的宗旨是广泛团结和联络全国艺术人类学领域的学者,开展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注重实际的田野考察,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弘扬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为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的发展而努力。

        (撰稿:鲁南楠 訾仕宝;摄影:伍佳效;审核:吴衍发)


返回原图
/